• 尼雅遗址

    2011-02-25发布  人阅读

尼雅遗址是汉晋时期精绝国故址,位于中国西北部新疆的民丰县。1962年定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概况:
尼雅遗址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民丰县喀巴阿斯卡村以北20公里的沙漠中,其间的伊玛木加法尔萨迪克大麻扎(坟墓)也是赫赫有名。尼雅遗址是一个以东经82度43分14秒、北纬37度58分35秒为中心的狭长地带。东西向7公里宽,南北向25公里长,散布在尼雅河古河床沿线。近年又将遗址区向北推移了几十公里。在1700年前的公元三世纪,发源于昆仑山脉吕士塔格冰川的尼雅河经此向北延伸,那时这里还是一片繁荣的绿洲。1700年以来,由于气候和地质的变迁,河床退缩,这里已经退化成为典型的流动沙丘地貌。百年之前,谈到在茫茫的死亡之海中曾存在着这样一片古文明,实属不可思议之事。但百年来的考古成果已经证明,这个“东方庞培城”的存在是铁的事实,留给人们的将仅仅是对于这个事实的来影去踪的考证。一般认为,沙漠周边居民群落的消亡总是伴随着河流的退缩、改道或其它自然条件的恶化。但对尼雅遗址的考古学,气象学、水文地质学的综合研究表明,尼雅文明的消亡极可能不是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异,而是由于军事、社会或其他突变因素引发的结果。这个神奇的遗址为人类留下了千古之迷。这座古城1901年由英国人斯坦因首次发现,被确定为西汉时期精绝国的遗址。尼雅遗址是汉晋时期西域"丝绸之路"南道上的一处东西交通要塞,位于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以北约100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尼雅河下游尾闾地带。遗址以北纬37°58′45.3″、东经82°43′13.5″的佛塔为中心,沿古尼雅河道呈南北向带状分布,分布范围南北长约30公里,东西宽约7公里,其间散落房屋居址、佛塔、寺院、城址、冶铸遗址、陶窑、墓葬、果园、水渠、涝坝等各种遗迹约百余处,是新疆古文化遗址中规模最大且保存状况良好又极具学术研究价值的大型遗址之一。 从1901年英籍匈牙利人马克·奥里尔·斯坦因首次发现尼雅遗址至近年的中日尼雅遗址联合学术考察,尼雅考古已走过了近百年历程,特别是近年的中日联合学术考察,对该遗址进行了系统调查和科学规范的考古发掘,发现了许多重要古文化遗存和珍贵遗物,逐渐揭开了尼雅遗址神秘的面纱。
探险:
季节的选择:尼雅遗址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部,在尼雅河的尾闾。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性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1.2℃,夏季地表温度可达50多度,冬季白天气温在零下5度左右,夜里可达零下30多度。通常10—4月为塔克拉玛干沙漠探险的最佳季节,在这期间不会出现沙尘暴,4—5月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风季,每隔几天就要刮两三天的暴风,夏季沙漠干热难忍,都不适合沙漠探险。冬季是全自助徒步沙漠的最佳季节,白天气温在零下5度左右,夜里气温在零下15—30度之间,白天行军不至于出汗太多,也没有寒风瑟瑟的感觉。
      路线:自100年前的1901年1月27日斯坦因首次进入尼雅遗址开始至今,造访尼雅遗址的唯一通道是由民丰县城出发,经由卡巴阿斯卡村,沿尼雅河古河床的方向向北,以拖拉机、沙漠车或骆驼代步进入尼雅。这条“斯坦因路线”对于每次以尼雅为目标的沙漠腹地考古活动而言,从安全性、可能性和支援补给的角度看,无疑是最合理的路线。但对于以寻求心灵自由,挑战生理极限为目的的一次沙漠探险活动而言,则显得过于保守和传统。2001年由北京、乌鲁木齐两地16名爱好者组织的尼雅探险队,完全舍弃了机动车或畜力运输帮助,也完全无视那条“斯坦因路线”的存在,首次选择了由东向西与斯坦因路线正交的全新路线。这条全新的徒步线路从沙漠公路468公里路标处开始,向正西方向直插尼雅遗址的中心地带—佛塔,全程直线距离29公里,途中要横切3个河床,翻越6个100多米高的大沙山,这条路线任何车辆(包括巨大的沙漠车)都无法行驶。探险者不借助任何运输工具,背负所有的生存必备品,用5天时间全自助地在沙漠中行走了直线距离65公里。这条沙漠探险线路是极端线路,它适合于有一定野外经验的探险爱好者,不适合常规旅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