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里坤大草原位于新疆东北部的哈密地区,这里有“天山淞雪”、“瀚海鳌城”、“镜泉宿月”、“岳台留胜”等八景名胜古迹,新疆的第二大草原。巴里坤大草原上牛羊肥硕,牧草丰美,空气清新,绿草如茵,是一处夏季避暑冬季休闲的好去处。
巴里坤大草原海拔1650米,雪山晶莹,松林青翠,云雾缭绕,变幻莫测。人们称这种美丽景色为“天山淞雪”。传说,天山淞雪是远古时期黄帝开国后,唐尧、夏禹、周穆王西巡“西王母之国”的时候,在“瑶池欢宴”上赠赐的一幅中原丝绣,后来西王母把丝绣化成了“天马”牧场。迄今巴里坤草原仍有“天马故乡”之称。
巴里坤是大草原,但不象内蒙古的草原那样一望无际,可以看到草天相接的地平线。而巴里坤是盆地,极目远望,四周与蓝天相接的是连绵不断的山巅。这些山都属于东天山。特别是南山尤为高大雄伟,山顶有终年不化的积雪,山腰是四季长青的林带。山顶积雪融化以后,有的顺着山沟流了下来,不到山口就不见了踪影,全都钻到地下去了。而有的则就地渗入岩缝。俗话说,“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确实不假。因为在山上到处可以见到泊泊的山泉。夏天,水草丰美的高山草甸草场则是牲畜避暑的绝好去处。为数不多的几条大沟里的水可以流出沟口,便成了山前冲击扇平原上农田的灌溉用水。
巴里坤盆地不大,南北也就是三四十公里。因此南北两山的地下水溢出带集中在盆地中间,有的地方也有十几公里宽,这里无数泉眼的泉水竟然汇聚出一条条小河,自东向西流入到巴里坤湖。这十几里宽的地方植被很好,形成了很好的草甸。古诗《疏勒歌》中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据说就写的是巴里坤。古人也称这里是“甘露川”。现在人们干脆就叫“草湖”:草,牧草,湖,水也,既有草有水的地方。草湖与巴里坤人的生存息息相关。
巴里坤县城十分整洁,坐落在天山脚下的巴里坤湖畔。城中有古城墙围出的“汉城”和“满城”, 城内散布着清代的民居古宅和庙宇,古代的烽火台一座连一座,沿巴里坤大草原向西延伸而去。巴里坤有哈萨克族、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十多个民族。大草原上有许多美丽的传说,但流传最多的一则传说则是:一位汉族姑娘和一位名叫蒲类海的哈萨克青年合力同破坏湖泊的山魔搏斗,姑娘被压在尖山下变成了石头,哈萨克青年则扭住山魔同归于尽沉入湖底。姑娘和哈萨克青年用生命为后人换来了安宁幸福的生活。为了纪念他们,人们就把尖山下的数股清泉叫“汉姑泉”,把湖泊称作“蒲类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