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在今天的新疆吉木萨尔县置北庭大都护府。作为当时北疆的军政中心,北庭大都护府南依天山,扼守东西交通要道,统辖天山以北,贝加尔湖以南,巴尔喀什湖以东,甚至西到咸海的广大地区。对维护祖国统一,边疆稳定,保障丝绸之路“新北道”的通畅,功盖当世,彪炳史册。
据史书记载,今天的吉木萨尔县,作为古丝路北道的交通要冲,早在2000多年前就是我国汉代西域城邦国车师后部王庭所在地“金满城”,中央王朝曾驻军屯田守边。此后,魏晋、南北朝、隋各代沿袭汉朝建制,授中央印信,管理西域事宜。
公元702年,武则天长安二年,在这里设立“北庭大都护府”,统辖当时的“昆陵”、“蒙池”、阿尔泰山西“燕然”和碎叶河流域的“哥系”、“孤舒”五个都护府。
唐置北庭大都护府后,其城有内外两重,城墙为夯土版筑。外城周长4596米,内城周长3003米,形制基本一致,内外城均为长方形,鸟瞰宛如一个“回”字,因而有人称它为“回字城”。北庭都护府,是唐朝中央政府在西域设置的一个军事、政治机构。但是,由于历代屯垦制度的延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也是一个经济机构。当时,它对外寇的震慑,西域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各民族的团结,都发挥了历史作用。
唐初,西域战乱频繁,民不聊生。所谓“古来征战几人回”,一点也不夸张。设置庭州府后,唐代诗人岑参曾随高仙芝、封常清两次来到庭州,充任判官,负责屯田,发展经济,前后历经六年。在他的笔下,对入侵的外寇是“将军未得战,降虏来如归”。由于“西郊绝烟埃”,所以“边城寂无事,抚剑空徘徊”。这说明当时的西域是十分安定的。于是,“多暇,乃于府庭内栽树种药”,“饮酒对春草,弹棋闻夜钟”。在岑参的诗作中还反映出当时各个民族之间十分融洽的关系,“细管杂青丝,干杯倒接罱”,各族同胞在一起观看当地的歌舞,酒喝得酣畅淋漓。
在出土文物中,陶罐、陶盘、砖瓦、瓦当,都与唐代长安、洛阳两京物品一致,泥质灰陶砚台与唐代长安的凤字砚完全相同。还有唐代铜制官印“蒲类州之印”、铜狮、石狮、“开元通宝”、铜镜等,都可以看出当时中原文化对这里的巨大影响。庭州城的建设与中原风格一致,从出土的刻花石球、下水道等都可以看出当时建筑规模之宏伟,气势之不凡。这与它当时在天山以北的政治、军事、屯垦和文化中心的地位相吻合。
可惜,元末明初,辉煌的北庭故城毁于战火,只留下一座废墟。所以,今天的当地人称这里为“破城子”。遗址在今吉木萨尔县城北12公里处。千载春秋逝去,百遭战火烬冷,北庭故城的雄风,在宏大的遗址上,仍然可以想见。